我校自建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临床案例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虚拟仿真实验”,目前已在多所院校投入使用,获师生好评。
项目建成后已投入使用5年,项目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攻克传统教学中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微观机制难理解的痛点。其以真实病例为蓝本构建虚拟环境,学生可直观观察乙酰胆碱传递等动态过程,模拟神经肌肉相关疾病微观机制。
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案例极具教学价值:学生能清晰看到农药抑制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引发肌肉震颤、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全过程,还可调节参数观察不同中毒反应。
项目应用覆盖多场景,累计服务超万人次。课上,可视化演示提升学生知识点掌握率30%以上;实验课中,学生通过设备模拟治疗操作,如用阿托品和解磷定后,可实时观察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改善过程。学生反馈,虚拟实验让中毒机制和治疗原理更易理解。
该实验室突破传统教学限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构建了“理论-实验-临床”三位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多维评价和反馈机制,从临床思维、人文关怀和创新意识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未来将持续优化,力争成为全国示范项目。

(撰稿:张慧 编辑:李莹莹 摄影:张慧 审核:李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