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变成食欲:为什么我们总想“吃掉”压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时,手指不受控制地点开外卖软件,炸鸡、奶茶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情绪崩溃的深夜,明明不饿却反复往嘴里塞零食;每次考完试,都觉得要用一顿大餐犒劳自己;尽管并没有很想吃,食物成了最触手可及的安慰剂。

快乐时用它庆祝,痛苦时靠它疗愈,空虚时拿它消遣,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只是在"吃点好的",却没意识到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命题,当情绪无法被妥善安放时,我们开始用胃来承载那些无处可去的心情。

个体在非饥饿状态下,用食物来应对情绪波动的进食行为叫做“情绪性进食”。当人们感到压力、焦虑、或兴奋时,都可能通过进食来寻求短暂的安慰或逃避不适感。它不同于生理性饥饿,而是一种用食物来安抚、逃避或奖励自己的应对机制。这种进食方式通常是冲动的、无意识的,并且结束后常常伴随愧疚、羞耻或失控感,而非满足感。

一、情绪性进食的危害

1.生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皮质醇上升会让我们更渴望高热量的食物,而长期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甚至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不规律的进食习惯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胃部不适、营养失衡。

2.心理恶性循环

情绪性进食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中:情绪困扰→暴饮暴食→短暂缓解→自我批评→更深的情绪困扰→再次暴食每一次用食物"解决问题"后,原有的情绪并未真正消失,反而失控感加重了自我否定。长期下来,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或进食障碍。

3.自我关系恶化

反复的失控进食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形成“我连吃都控制不了,还能做好什么”的消极自我认知,导致我们失去信心去解决真正需要关注的情绪问题。

二、情绪性进食背后的心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切换

压力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从而让我们进入“战斗模式”,而进食会触发“副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切换到“休息模式”,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放松感。高糖高脂食物尤其能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愉悦感。

2.情绪与食物的条件反射

如果在童年时期,食物经常被用作奖励或安慰,那么成年后这种模式可能会被延续,形成“情绪-进食”的自动反应。

3.逃避不适感的工具

进食能让我们暂时转移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但这也掩盖了真实问题,导致我们的情绪问题始终未被解决。

三、如何告别情绪性进食

1.觉察自己进食的真正动机

当想吃东西的冲动出现时,不妨先暂停10秒钟,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胃是否真的空了?如果现在只能吃苹果,我还想吃吗?感受并记住每次情绪性进食前的心情和情境,这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情绪和进食之间的模式。

2.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运动是最自然的抗焦虑剂,快走20分钟就能帮助我们缓解负面情绪。尝试用其他感官来安抚自己:闻闻鲜花的味道、抚摸宠物或者泡个热水澡。培养需要双手参与的兴趣,比如拼图、手工,这些活动能自然减少无意识进食的机会。

3.重塑饮食体验

吃饭时做到三个"不":不看屏幕、不工作、不争吵。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内心因此而产生的满足感。也可以试着学习基础营养知识,了解如何产生较持久的饱腹感。

4.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情绪性进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寻求专业帮助是必要的。心理咨询师也许能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情绪问题的根源,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食物是滋养生命的礼物而不是万能的情绪解药当情绪翻涌时别急着将它匆匆掩盖不妨轻轻捧起那些深藏于心的委屈与焦虑当你选择与自己坦诚对话的那一刻真正的治愈就开始了愿我们都能学会用温柔的自我关怀滋养情绪让每一种感受都能被看见、被倾听

参考文献:

[1] 刘文俐,蔡太生,朱虹,陆瑶 & 凌宇.(2016).抑郁、焦虑、压力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05),841843.

[2] 谢爱,蔡太生,何金波,刘文俐 & 刘佳僖.(2016).负性情绪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02),298301.

                                                                                                                                       (转自广大心中)


推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