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错觉”:焦点效应大揭秘

一、什么是“焦点效应”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大马路上不小心摔倒,四处张望,异常尴尬;在谈话时感到十分紧张,担心会有对自己不好的评价;无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第一时间关注别人的眼神和态度,确认没有人关注你才能放下心来……

如果全中,那么提醒你,你也是spotlight effect的一员 ,此类状态就是“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也被称为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它描述了我们倾向于过度放大自己的问题,错误地认为他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的现象。简而言之,我们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过分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  

1999年,该效应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汤姆·基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通过“焦点效应”实验提出并发表。实验中,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个人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二、为何会产生“焦点效应”

1.透明度错觉  

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认为自己的担忧或情绪会明显地暴露在他人面前。

2.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人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因此会放大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重要性。

3.社会比较

人们常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这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担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三、“焦点效应”的影响

1.社交恐惧和焦虑

过度的自我关注可能导致我们在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和不安,认为自己的每一个小问题都会被别人注意到,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2.情绪敏感

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会让我们变得情绪敏感,容易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而揣摩许久,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3.自我形象问题

当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表和形象时,可能会导致对自己的外貌或表现不满意,从而影响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四、如何应对“焦点效应”

1.意识到“你并非处于C位”

当举手发言手抖时,告诉自己“别人关注的是内容价值而非颤抖的手”;当聚会衣服有污渍时,告诉自己“别担心,其实80%的人都不会注意到”;告诉自己“其实我没那么重要”不是贬低,而是解脱。

2.注意力定向法则

当我们过度在意自己的状态时,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比如,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时不要脑补“一个人吃饭好可怜”,把观察的重心放在食堂本身,看看是不是有哪个窗口排队的队形像贪吃蛇呀!  

3.与他人沟通交流

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信任的朋友,也许大家会有同样的经历呢!比如,当我们在进行课堂展示时发现自己的PPT全部变成了乱码,不要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小插曲上,与朋友分享这次经历,往往会获得【原来你也……】的意外彩蛋。

4.心态转换练习

当发的朋友圈零点赞时——不要忧心,就把这次的分享当做一个数字漂流瓶好啦!当在社交中说错话时——不要焦虑,观察别人的反应,这可能是你人际关系断舍离的关键时刻哦!

                                                               (转自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推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