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假装努力”

我们渴望知识,所以前往图书馆买了很多书,想着回去好好阅读一下,结果一回家这本新书就和之前那些书一样落在书架上吃灰;我们渴望好身材,兴冲冲前往健身房办了一年的健身卡,但是到头来却也没有去过几次;我们渴望好成绩,临近期末考试“抱佛脚”的时候把老师的ppt全都打印下来,却没有静下心来看过几页……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们渴望自我成长,但是在大胆迈出第一步之后却没能延续开始的势头,曾经的豪言壮志往往虎头蛇尾。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图书馆未读效应”,了解这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能够让我们能够捕捉到它,从而真正获得自我成长。

一、什么是“图书馆未读效应”?

“图书馆未读效应”(Library Unread Effect)是一个比喻性概念,一个人借阅了大量的书籍,但并未真正阅读或深入理解这些书籍的内容,同时这些书籍上的知识是可获得的,所以他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书籍中的知识 。指个人或群体因拥有大量潜在知识资源(如书籍、资料)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图书馆未读效应也被称为解释深度的幻觉,是一种认知偏差,由于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书中的知识,它还有可能使得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理解程度。

二、图书馆未读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

图书馆未读效应源于多种心理机制以及经济学原因:

1.可能性空间依赖:未读的书籍象征“潜在知识可能性”,大脑会将这种可能性误判为已经拥有的心理资源,让人产生对知识的虚假掌控感。也就是说,未读书籍上的知识其实并未被我们消化,但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2.选择过载与损失厌恶:当我们面对大量未读的书籍时,海量未读资源会触发“决策疲劳”,大脑为节省能量会优先选择“不行动”。并且在决定目前读哪一本书意味着不去读其他书籍,大脑为避免“损失感”会拖延阅读,这种情况在未读书籍阅读的情况下越严重。

3.焦虑缓解的替代行为:收集资源的行为本身(如买书、下载资料)能暂时缓解“知识焦虑”,替代实际学习带来的认知负荷。办了健身卡却没有去过几次,仅仅办了健身卡这个行为就会让我们的焦虑和压力减少。

4.社会展示性动机: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拥有大量书籍(或书单)更倾向于被他人认为“有学识”,在这种心理机制的驱使下,我们倾向于囤积大量书籍,即使从来也不会翻开它。

三、如何避免图书馆未读效应?

高尔基曾经说过:“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没有阅读的书籍对自己而言毫无意义,为了不让图书馆未读效应对我们造成过多负面影响,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拥有书籍≠拥有知识:虽然你拥有这些书籍,这些书籍上的知识对于你来说是可获得的,但是拥有书籍不代表你掌握了书籍中的知识。当你刚买回书籍的时候保持无知的心态,在看完书籍之后写下自己看完书的心得,以证明你确实掌握了书中的知识。

2.缩小可能性空间:当前你的书架上可能会有很多很多引人入胜还未阅读的书籍,你可以仅仅留下3-5本,告诉自己这几个月先把这几本书读完,除去了其他的干扰因素,会让你更加专注于当前的书籍。

3.保持谦虚:我们希望被他人关注,希望他人觉得我们是“有学识”的,但是由于持有书籍会带给人们一种虚假的知识掌控感,这种感觉会使我们自大,阻碍我们的自我成长,所以请记住时刻保持谦虚,不去随意评价他人,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途径。

四、总结

图书馆未读效应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它会让我们沉浸在虚假的成就感中,停下自我成长的脚步。通过给自己“书籍≠知识”的心理暗示,明确范围,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我们可以减少这种效应对我们的影响,获得确实的自我成长的成就感。

                                                    (转自北科心理)

推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