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让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旗帜在高校思政课堂飘扬

时间:2020-02-10 08:54点击:

 

2020年春天,中国与新冠病毒不期而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取得了这场遭遇战的关键胜利,尽管这场战斗的胜利来的无比艰难,尽管这场战斗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讲话所说,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样的代价必须要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基本构成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疑,这次抗疫斗争又为中国精神谱写了新的旋律。

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民族集体的精神气质,思想的广度和幅度取决于国家对于精神价值的重视,高校思政课堂应该成为中国精神旗帜飘扬的精神高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使命,将疫情背景下中国精神的理念、价值植根与思政课堂,使得学生能结合正在发生、发展的中国具体实践、事件来理解掌握,避免精神理念培育的浮光掠影,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能够从自己见闻中体会到中国精神的价值存在。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如下关键举措:

第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姓马是根本,是源头,言马是姓马的表现,即研究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的教学、科研、服务都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展开。中国精神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重要任务,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主课。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让我们“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就是一段渠,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灵就是责任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将习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精神,同时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践的关键环节、核心“责任田”。

第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向“经典回归”为着力点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真理,从诞生至今取得了震古烁今、无可辩驳的成绩。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化。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精神传播给学生,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品读。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各教研室定期的教研活动中开设经典品读和讨论版块,每位老师都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品读者和鉴赏人,这里,不仅仅是理论的的学习,更是回味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赏析。《1844经济学手稿》为什么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又为什么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理论的智慧更映照着伟人的人性光辉,有了这样的理解,理论不在是枯燥的文字陈述,而成为闪耀着智慧和格局的责任担当,这次抗疫中的使命在肩、竭忠尽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就是中国精神升华,近两百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感投入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经典与现实、百年的间隔,在一瞬间成为思政课堂上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永恒。

第三、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时代脉搏,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格局和气派作为宣传中国精神的推手。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更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国以大国担当、携手合作的大格局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疫情爆发初期,友好国家爱纷纷给与中国援助,滴水恩涌泉报,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关键胜利,而世界陷入了新冠疫情的集中爆发和传播,中国尽自己所能向80多个国家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向出现疫情扩散的一些国家派出了医疗专家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为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提出了中国方案,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为中国精神赋予了国际内涵。要在思政课堂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就必须把中国对于自己的任务和世界的使命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从国际、国内,宏观、微观多个层面综合掌握中国精神的中国气质和国际范儿,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定位自我,不负自我初心、不负时代格局。

 

                                     撰稿:高治军;审核:王小霞;

------分隔线----------------------------
版权:齐鲁理工学院    电话:0531-85592555 传真:0531-85592966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邮编:250200 备案:鲁ICP备150107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