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内阅读

山高人为峰 敢为天下先:开创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模式

2021-12-21 15:03山东百科广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听文章:让阅读更简单

编者按:

根植齐鲁文化丰厚土壤,充分发挥地处齐鲁文化发源核心区域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号召,秉承学校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办学理念,齐鲁理工学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深度汲取齐鲁文化精髓,以齐鲁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育具有齐风鲁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齐鲁文化节”启动仪式

“三新”闪耀,铸就育人新模式

齐鲁理工学院成立于2005年,现有济南、曲阜两个校区,分处齐、鲁文化发源的核心区域,在弘扬传承齐鲁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齐鲁文化作为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首选资源,就成为学校自然而然的选择。

学校以此为契机,深挖历史根源,创造性地提出了“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以该理念为统领,建构了齐鲁文化育人理念体系。突出了齐鲁文化育人的适切性,强调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生实际实施齐鲁文化育人。

“作为一所理工类高校,学校里理工科学生占比较大,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校依托两校区分别地处齐、鲁文化发源核心的优势,2012年,学校确立了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实施齐鲁文化育人工程,这是学校对于教育模式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张庚灵充满信心地说。

齐鲁古道行文化考察

近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齐鲁文化+”育人模式为核心,以创新模式为抓手,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载体,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突出了齐鲁文化育人实践性,搭建齐鲁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和实践平台搭建。

《齐鲁文化精神》课程构建了“1331”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融通。过去老师在台上多是唱独角戏,现在学校通过线上线下任务驱动激活了师生双方的潜能。教师课前发布任务,学生围绕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课上围绕课前任务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变成了百家讲坛

《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思政课程实践》构建三主题、三模块、三行动、三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首创的以齐鲁古道行为典型的学、研、思、行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模式,实践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将读书和研学结合起来,我感到优秀传统文化被激活了。”“在齐鲁文化熏陶中获得坚毅,让文化教育换发了生机。混合式教学在学校展现出的新气象,蔚然成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源动力。齐鲁理工学院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搭建搭建养成教育实践大平台。平台建有齐鲁文化育人数字资源库4个、慕课150余门及大量线上教育资源,涵盖齐鲁文化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

“文化是内核,作为年轻的学校,我们要正视短板。不断夯实文化基础。这些年我们始终这样去做,去创新。我们就是要发挥理工的学科优势,有科学缜密的逻辑思维,同时在齐鲁文化特色文化育人的模式下,学生的情怀得到提升,文化得到滋养,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张庚灵自豪地说。

内外兼修,夯实文化根基;

风清气正,绘制美好蓝图。

齐鲁文化作为学校一流建设的主要动力源、资源库和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建设成效。获批国家级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专业建设点6个。《齐鲁文化精神》《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另有1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齐鲁文化与养成教育》获批省级示范课程项目,另有4门课程获批省级示范课程项目。出版《齐鲁文化精神》《齐鲁文化二十讲》《大学生养成教育》等教材4部。教师传承杏坛遗风古韵、以德从教蔚然成风,敬业精神、职业素养显著提升,2015年以来教师获省级以上比赛奖励、荣誉94人次,评选校级师德标兵85人次。

“学校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既要有精神层面的高度与深度,又要有学习内容的广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精髓。对于文化培养和传承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要做实,抓牢,学好,实践好。”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张庚灵如是说。

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齐鲁文化作为学院园文化的主色调、办学的鲜明特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丰厚文化积淀中作用日益凸显、成效显著。

“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说,原本是觉得遥不可及的,是无所适从的。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更不知道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但是坚持学习之后,我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也是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需要拥有一种文化自信。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齐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在齐鲁文化学习中收获颇丰。

与此同时,为了将文化转化为素质,学校注重从齐鲁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智慧。以《论语》《礼记》等齐鲁文化典籍为源头,梳理和提炼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整套养成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研学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终身受益的品格和习惯。

“我为爸妈写了一封信。这是我第一次给家里写信。爸妈也给我回信了。看着爸妈的回信,我流泪了。我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让我也成熟了不少。这都是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的改变。”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是辅助,核心是行动。齐鲁理工学院,不断夯实特色文化育人基石,激发学生潜力,知行合一,焕然一新。对此,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张庚灵颇感欣慰。

“学校的荣誉室内,挂满了家长赠送的锦旗,作为理科院校,在文化培养方面做出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新时代的大学生。”

据了解,2014年以来,该院学生中涌现出省级优秀学生、学生干部165人,优秀班集体26个;获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3297人;在文体、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489项,其中国家级金奖、一等奖42项,二等奖93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获评省级以上先进个人312人、优秀团队39个。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50%以上,参加西部计划累计达54人;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良好的品德和人文素养给予高度评价,满意度平均为98.83%;涌现出杨正中、赵继鹏等一批在扎根基层、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中表现优异的毕业生典型。

“双创”先行,硕果累累

汉服表演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再次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既决定着中华文化体系自身的未来道路,更决定着中华文明的前途与命运。

为此,齐鲁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入挖掘、发扬齐鲁文化重视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将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相统一,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成果斐然。

2012年以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承担或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立项4项。承担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社科项目7项;出版《齐鲁文化精神论纲》《齐鲁文化与养成教育》《大学文化育人之道》等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66篇。

2018年,教研成果《构建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理念下的文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齐鲁文化精神》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020年,建成在线开放课程,并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上线。同年,齐鲁文化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挖掘与阐发:齐鲁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日前,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又在齐鲁理工学院授牌,既是对学校开展齐鲁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的肯定,也为学校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作为学校,我们深知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学院将继续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教育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夯实教学理念,打造齐鲁理工学院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样板,在‘双创’工作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张庚灵目光坚定,铿锵有力!

(文:张严 图片由齐鲁理工学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