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新标尺

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日前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下称《标准》)将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是统领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将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依据,更有利于全球中文学习者水平的测试和评估,以更好地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水平、不同教学对象之间的无缝对接。

  随着国际上中文学习者人数的增长,对中文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立体式发展。《标准》将学习者的中文水平分为“三等九级”,并以音节、汉字、词汇、语法4种语言基本要素构成“四维基准”,以言语交际能力、话题任务内容和语言量化指标形成3个评价维度,以中文听、说、读、写、译作为5项语言技能,从而更准确、科学地标定学习者的中文水平。据此,原有的中文教学体系将会发生改变。

  首先,教学内容上要依据《标准》做出调整,包括每个级别的词汇数量、语法点、文化知识、技能目标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标准》,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教学机构所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能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衡量和对接。其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需要更新。教材如何根据《标准》进行设计、教学进度梯度等都需要重新考量,与教材相关的工具书、阅读资料、线上参考资料等也需要同步更新。最后,课程体系需要按照《标准》的指导进行变更。

  《标准》将定性描述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准确详细刻画学习者的中文水平,这就倒逼国际中文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衡量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平台。尤其是“言语交际能力”“话题任务内容”纳入考察指标,体现了我国语言教育与国际语言教育的接轨和融合,对改变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起到强大助推作用。虽然近些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共识,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怎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仍然有很大探讨空间。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标准》突出了交际性、话题性、互动性、任务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标准》的指导下,依托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期待。

  《标准》出台后,将有利于国际中文教师明确中文教学整体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帮助他们结合当地情况,系统、持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至少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普适性中文教育的基础上,将形成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局面。二是教育和教学向《标准》转向对齐。以《标准》规定的11092个词汇来说,更加符合语言交际的实际需求。据研究,要满足阅读理解的需要,文本识读率应该达到90%以上,按照词频的分布,至少要达到一定词汇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未来分级教学的词汇量将会围绕《标准》选择。三是依托《标准》,汉语水平考试(HSK)将会发生变化。《标准》从理论、思想、实践等各方面,将为以HSK为龙头的国际中文系列考试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为考试的设计、命题、实施、评分等各环节提供总体指导。

  因此,《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语言文字生活的一件大事,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树立了一个航向标,带动开创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