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要

时间:2018-05-09 17:10点击:

一、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第二,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第三,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第四,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保持战略定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保持战略定力,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保持战略定力,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

3.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4.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

5.发扬钉钉子精神

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还要建立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

6.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好学才能上进。

二、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

1.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际社会可以信赖的伙伴和朋友。

2.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

3.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连接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5.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

6.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要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7.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全球治理结构如何完善应该由各国共同来决定。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

8.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

三、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强军目标是在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点基础上提出来的。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明确军队建设发展战略指导。贯彻落实好强军目标,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关系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关系我军在世界军事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2.坚持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

强国强军,战略先行。有效履行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任务。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事战略方针是统揽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纲,全军各项工作和建设都必须贯彻和体现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

3.贯彻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建军方略

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下大气力解决问题积弊。一段时间以来,军队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革命精神、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当前最紧要的是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坚持创新为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4.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军事斗争准备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要牢牢扭住,须臾不能松懈。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军事训练水平上不去,部队战斗力就很难提高,战时必然吃大亏。必须把反恐军事斗争准备摆到战略位置。

5.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关键是要牵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6.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要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把法治教育训练纳入部队教育训练体系,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法治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努力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五、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改善民生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创新维稳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5.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公共安全。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要善于创新。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处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

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6.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8.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解决“挨骂”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

 

七、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3.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4.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共同奋斗。

5.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要明确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总方向。转变政府职能,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

6.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拥有众多信教群众的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宗教工作是一个关系党的执政前途和命运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

7.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在港澳实践,是实现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符合外来投资者利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八、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从时空两方面综合来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准确到位。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来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并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6.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同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九、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这一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2.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

3.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

4.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怎样是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干部的标准作出了这样的概括: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怎样成长为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郡县治,天下安。”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聚焦作风建设,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果。面向未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

6.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治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

7.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章。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严明政治纪律。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严明组织纪律。制定纪律是要执行的,必须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8.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9.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第一线,是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力量,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

十、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1.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和用好历史性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美好的目标就在前面,风险和考验也摆在我们面前。

2.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管总的目标。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有主张、有定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4.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

5.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一手抓紧推动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离不开营造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环境。

分享按钮
------分隔线----------------------------
版权:齐鲁理工学院    电话:0531-85592555 传真:0531-85592966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邮编:250200 备案:鲁ICP备15010726号-1